
现象:吃饭一直不愿上桌
长安区某婴幼儿园的陈老师介绍,今年有一个叫贝贝的男生进入他们婴幼儿园近一个月,不和小朋友打招呼、做游戏。其他小朋友都做操的时候,他却一个人蹲在甬道上玩;同学们在教室里上课,高开心兴地围成半圆,他却孤独地坐在角落里。吃饭的时候一直不愿上桌,都是老师一点一点地喂,自己从来不拿勺子。
贝贝的母亲是一位全职妈妈,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在生活上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一个眼神,母亲就了解儿子想要什么,根本不需要孩子说话。在智能开发上,这位父母也非常下工夫,给孩子讲故事、读儿歌,教孩子背古诗,孩子比同龄人“聪明”不少……但因为长期在妈妈的过度呵护下成长,贝贝不会怎么样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也不想与小朋友相处,开始入园的一星期里,贝贝母亲甚至要陪着儿子一块呆在婴幼儿园里。
交流中贝贝母亲觉得,学前几年是孩子成长尤为重要的阶段,需要打好基础,让孩子领先一步,所以她想尽方法进步孩子的智商,让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开端。在习惯培养方面,贝贝母亲觉得,着装、吃饭、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这类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做了,所以还是应该抓紧时间,着重开发孩子的智商潜能。
看法:好习惯胜于苦念书
桥东区从事幼教工作的孙文老师剖析,贝贝母亲的问题反映了不少父母在早期教育方面的误区。第一,不少父母过多地注意到0—6岁是智商进步的要紧时期,但行为习惯的培养其实也尤为重要,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会导致孩子能力低下。长此下去,看上去小事的“不会自己吃饭”、“不参与小朋友的各种活动”等,都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感觉自己处处比其他人差,不可以融入同龄人中,日渐失去自信心,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学前儿童教育中,能力培养比智商培养更应该得到看重,早期教育对孩子能力和习惯培养的培养开始得越早越好。而眼下不少父母过早、过多地需要孩子学习各种常识,如此并不利于婴幼儿身心的健康进步。
第二,在孩子智商培养方面,父母常见觉得开发智商要多背诵古诗、识字、学英语、数数,这是典型的“授之以鱼”的做法,过分地强调常识灌输。有的父母把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传授书本常识,他们不考虑幼儿心理进步的特征,硬性地给孩子规定学习任务,让幼儿像学生那样坐下来学习,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时间,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爸爸妈妈期望孩子听话服从,老师期望学生回答正确,孩子的思维就如此在不经意间遭到愈加多限制———
有如此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哪个考虑去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了解”。 非洲学生不了解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了解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了解什么叫“其它国家”,中国学生不了解什么叫“考虑”。
看完这个叫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禁不住在想:是哪个偷走了大家的孩子的考虑能力?
越俎代庖使孩子失去了考虑的机会
一位国际婴幼儿园的老师曾对我说过如此一个事例:亲子活动时,孩子们在一块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因为沙子漏下的速度非常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非常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开心地看着身后的母亲。而他的母亲正鼓掌为他庆贺。
另一位中国孩子的母亲却是另一种做法———当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母亲立刻蹲下来讲:“来,母亲告诉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一句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大家的为人爸爸妈妈者大都了解这个道理,但真的做到却困难。
过度关心使孩子丧失了考虑的能力
在南京一所小学,一个美国女生和一个中国男生同时患了重感冒。于是班主任老师公告了学生的父母。中国孩子的父亲半个小时内从离校非常远的单位打的赶来并非常快带孩子去了医院。那个美国女生的父母则在电话中问老师:“孩子的腿有问题吗?”当从老师口中得知腿没问题时,他只说了句,腿没问题就让她自己回来。
无独有偶,在另外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孩和一个韩国男孩因一件小事起争执,并进步为打架事件,那个韩国男孩因个子小而吃了亏。事情闹到了校长室,校方对此很看重,需要班主任把父母请到学校认真处置此事。中国学生的父母到校知道事情将来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查。而那个韩国父母只知道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自己一个人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生交了一份很“深刻”的检查,而韩国男生早上六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那个韩国男生是自己做的决定,用我们的方法来处置他一个人的事情。
大家的爸爸妈妈极少去考虑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大家的孩子将失去什么。
标准答案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审视大家的教育,在家庭方面,大家不但没为孩子掌握考虑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甚至连日常一点考虑的机会也会被剥夺。很多爸爸妈妈期望我们的孩子“听话”、“服从”,却不鼓励孩子一个人做决定。在学校方面,学生为了应对升学考试,常常埋头“题海”,终始在探寻标准答案这把“金钥匙”。老师则期望学生“按正确答案”回答问题,不鼓励学生“别出心裁”。
久而久之,你问月亮像什么,答案一直小船或者圆盘;你问树上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答案永远是一只也没了;你提起“龟兔赛跑”,结论恒等于骄傲使人落后……大家的爸爸妈妈老师是否也应该考虑如此一个问题:到底是哪个偷走了孩子的考虑能力?